汤用彤简介
汤用彤(汉语拼音:Tang Yongtong;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字锡予,湖北黄梅人,生于甘肃渭源县。
哲学家。
学部委员。
1930年起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任哲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等职。
1949年5月出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当时未设校长),主持北大行政工作。
1951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汤用彤父亲汤霖,字雨三,为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进士,平生致力于汉学,对汤用彤影响很大。
1908年就学于北京顺天学堂(即今北京市第四中学),接受新式教育。
1911年入清华学校,1916年清华学校毕业。
1918年汤用彤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1922年回国,执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
1926年因东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
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直至1964年病逝。
1948年12月,蒋中正下令派飞机到北平抢救大陆学人,汤用彤在抢救名单上,但是他没有选择搭机南下;胡适离开后曾写信劝其南下,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依然不为所动。
汤用彤的儿子汤一介表示: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后就没有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只偶尔写一些考证的小文章,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查资料,写读书札记。
汤用彤先生对中国佛教史的梳理,对魏晋玄学的开掘为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的确立打通了难关,受到国内外汉学,佛学研究学者的普遍推崇,其代表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许多论点被视为不刊之论。
先生自谓“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其对佛教文化的钟爱与故乡浓厚的宗教气息或不无关联。
重要著作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 《理学、玄学、佛学》
- 《魏晋玄学论稿》
- 《隋唐佛教史稿》
- 《印度哲学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