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程颐简介_程颐的儿子_程颐的故事_程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程颐简介_程颐的儿子_程颐的故事_程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程颐简介

程颐

程颐(汉语拼音:Cheng Yi;1033~1107),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字正叔,祖籍博野程委,徙居河南洛阳。

学者称伊川先生

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并称“二程”。

官至崇政殿说书。

反对王安石变法。

讲学达30余年。

南宋时追谥“公正”。

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

程颐认为,理“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

他以形而上下论述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是形而下的。

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气存在的根据。

作为万物之本原的理是唯一的,“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

万物都统一于理,理是永恒长存的独立的实体。

程颐承认物极必反和物皆有对的思想。

他说:“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

这反映了他的辩证观点。

程颐在论述为学方法时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兼重敬与致知,把二者统一起来。

程颐根据《大学》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

他说:“格,至也。

物,事也。

事皆有理,致其理,乃格物也。

”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

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

关于知行关系,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在人性问题上,程颐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

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

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有善与不善之分。

他主张“去人欲,存天理”,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观点,对后世社会伦理观念影响极大。

程颐的哲学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程颢是以心解理,开创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

程颐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开创了朱学一派。

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另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书》等,收入《二程全书》。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二程集》。

轶闻

一日讲罢未退,皇帝赵煦偶折柳枝为戏,程颐即正色指谏:“方春发,不可无故摧折”,皇帝听了很不高兴。

司马光过世了,刚结束明堂祭祀大典的群臣欲往吊丧,但程颐认为不合孔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的规矩,阻止群臣去吊丧。

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叔孙通制订的礼。

”(意指程颐是腐儒)由此事起,苏轼、程颐两人结怨。

苏轼觉得程颐迂腐,常常开他玩笑,一次国家忌日,程颐要求群臣吃素,苏轼不但不愿意,还要求秦观、黄庭坚等人一起吃肉,完全不给程颐面子。

《邵氏闻见后录》记载:“程叔微云:伊川闻诵晏叔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笑曰:‘鬼语也。

’意亦赏之。

程颐资料

程颐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5097.html

杨简简介_杨简的儿子_杨简的故事_杨简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简介_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的儿子_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的故事_马赫穆德·喀什噶尔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