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马三峰【原名马大河,西河大鼓主要创始人】 – 人物百科

马三峰【原名马大河,西河大鼓主要创始人】 – 人物百科

马三峰简介

马三峰(汉语拼音:mǎ sān fēng),西河大鼓主要创始人。

原名马大河,河北高阳人,生于高阳教台村。

生卒年不详。

主要艺术活动年代约在1840~1880年之间。

自幼学唱木板大鼓,久负盛名。

演唱泼辣奔放,风趣横生,人们戏赠绰号“马三疯子”。

他不但擅长说书,还通音律,能操琴,并爱唱“坐腔戏”。

早年,冀中一带长期流传着艺人自击鼓板、无弦乐伴奏的木板大鼓和艺人自弹自唱的弦子书两种曲艺形式,后来试行搭档演唱,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大鼓书。

马三峰在此基础上,作了一系列的改进、创新。

相传马三峰首创改用大三弦伴奏,改木板为犁铧片,并采用民歌、戏曲中的一些音乐语汇来改革原有唱腔和创制新腔,发展了头板、二板、三板三种板式唱法,创造了一个新兴的曲种,后来定名为“西河大鼓”。

马三峰对于西河大鼓的贡献,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和赞誉,至今在河北省和北京、天津的曲艺界和民间还流传着“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

他的弟子中,著名的有朱化麟、王振元、王再堂等。

马大河。

15岁马大河随母亲改嫁到安新县端村。

自幼家贫,无力求学,生性爱唱,看戏学唱戏,听书学说书,天资聪颖,一听就学,一学就会,学会后就当众说唱。

本村的新闻事件和道听途说的趣闻轶事,都能现编现唱,村里人都非常爱听。

小的时候为村里一家开面铺的富户当童工,常常是一边蹬罗床一边唱。

但凡能听到他唱的人,无不说他是个天生的说书材料。

村里人看他真是个说书的材料,就建议大河的母亲,让他去学说书。

不久,他就拜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田东文为师学习木板大鼓。

学成后与师兄马瑞林搭档说书。

此时的大河已经改名叫马瑞河。

他的演唱风格泼辣、奔放,妙趣横生,人们送他绰号“马三疯子”,慢慢地这一绰号就成了他的说书艺名。

而他的师兄马瑞林也当仁不让,表演稳重、深沉,人送绰号“马大智障者”,这“三疯大傻”,二人联袂演出,相得益彰,轰动当地。

马三疯子在说书的途中,结识了雄县韩西楼村的韩云甫、韩云亭兄弟俩,韩氏兄弟,一个是秀才,一个教私塾,两兄弟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皆通,特别喜欢马三疯子的说书艺术并与他结为挚友。

马瑞河经常住在韩家,通宵达旦地与韩氏兄弟切磋说书艺术和技巧。

马三疯子所说的《响马传》、《少西唐》、《前后—亡国》等中篇—书和短段子,都是经过韩氏兄弟加工、整理、润笔、完善。

他又从韩氏那里学到了《骂城》、《宁武关》、《火烧绵山》、《听琴》、《挥琴》等许多书段。

马三疯子原来演唱重用的是中三弦,因为感觉着中三弦不如韩家的大三弦音域宽广、音色悦耳,也不如大三弦适合农村街头、广场的演出,以后便改为用韩家的大三弦伴奏。

因为自幼家贫,马三疯子文化不高,但是他多才多艺,不仅会说书,还会唱坐腔老调梆子、昆腔戏等,而且还会吹唢呐、拉板胡、弹三弦,又能粗通音律。

在长期的说唱演出中渐渐萌发了改革唱腔的想法。

从中三弦改为大三弦,到把木板击节改为铁板击节,将木板大鼓的单一板式改为头板、二板、三板多种形式。

后来又增添了头板中的“一马三跳涧”和紧五句,以及二板中的“双高”和“反腔”等花腔和曲牌,又吸收了戏曲、民歌的唱调,演出后均获得巨大成功,大受听众欢迎。

许多木板大鼓书艺人争相习仿。

就连成名于马三疯子以前的梅门木板大鼓书名家孙池海的传人也改新唱腔了,由此形成了西河大鼓书的雏形。

所以后辈西河大鼓书艺人普遍认为,马三疯子是首推西河大鼓的奠基人、创始人。

马三疯子是最早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演唱西河大鼓的说书艺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北京云游客著的《江湖丛谈》中说:“平津等地唱大鼓书最早的是胡十、霍明亮和刘保全、白云鹏,此外还有唱西河调的名人马三峰。

”由于执笔者的失误,误以为马三疯子这一艺名就是他的真名,后人也就这样认为。

江湖艺人常言道:唱大鼓书最好的“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

后辈艺人马连登说过:“西河大鼓本发扬在保定、河间之间。

大致在清末同治年间,第一位唱西河大鼓的就是马三峰老先生。

那时候马三峰就在北京西城一带书馆说唱西河大鼓……听的人特别多。

马三峰的徒弟继承了师傅的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特别是朱化麟,艺名朱大官的“朱派”创始人,他自幼从马三峰学艺,擅拉二胡,曾为河北梆子须生“大吉高”伴奏多年。

他嗓音宽美、吐字清脆,腔调豪放,善于白唱间用,不断对腔调和演唱技巧进行改革。

再有就是善于说吴书的“王派”创始人王振元,艺名老毛贲。

后来老毛贲的儿子王魁武,艺名小毛贲继承了西河大鼓的演唱艺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4170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