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穆赖拜特遗址 菊江历史网

穆赖拜特遗址 菊江历史网

穆赖拜特遗址简介

穆赖拜特遗址(Tell Mureybet),西亚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距阿勒颇东南约86公里。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在公元前第9千年至前第8千年。

1964年M.范隆等人进行了调查,次年开始发掘。

这一遗址的发现,证明在真正的农耕畜牧生产产生之前,人类曾经历长期的定居狩猎采集阶段。

遗址为一圆形小丘,有17个文化层,可分为3个时期。

穆赖拜特Ⅰ(1~8层)属纳吐夫文化。

房屋为圆形。

工具以半月形细石器为主,也有三角形和梯形细石器,还有刮削器和雕刻器。

这一阶段之初出现了镞、石凿、石锛,但较原始,数量也不多。

第4层出现了石镰刀和石磨盘,发现有野驴、野牛、羚羊的骨骼。

在第7层发现有很多骨锥、骨针。

经放射性碳素断代,第8层年代为前8640±140年,说明这里早在前第9千年初就有人居住。

穆赖拜特Ⅱ(7~13 层)大体属穆赖拜特Ⅰ和Ⅲ之间的过渡阶段。

见有成群的火坑,又称火坑层。

坑里填满了烧过的卵石和灰、炭。

这种火坑在前一时期已经发现,可能是用来烤干野生谷物的。

这一阶段仍有细石器,但缺乏穆赖拜特Ⅰ的几何形细石器。

大型工具有石凿、大刮削器、石锛、石臼、石杵等。

骨锥和骨针普遍存在。

住房仍为圆屋。

其年代经测定大体与耶利哥遗址前陶新石器A的开始年代相近,约为前第9千年后半。

穆赖拜特Ⅲ(10~17层)又称方屋层。

以长方形房屋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但仍有圆形建筑物。

石器中,镞、刮削器和雕刀增加,黑曜石较普遍。

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5件低温烧制的陶器,其中4件属穆赖拜特Ⅲ初期,年代约为前第8千年初,比近东其他遗址出现陶器的年代早 500~1000年。

但年代较晚的地层中却没有发现陶器。

有人推测,在封闭式的陶窑发明之前,未经高温烧制的陶器较软且易渗漏,人们宁愿使用木质或石质的容器。

也有人推测,由于陶器火候不高,陶片可能已成为粉末。

在穆赖拜特没有发现农耕和饲养家畜的迹象,居民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为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5245.html

凯巴拉文化 菊江历史网

菲律宾史前文化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