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道教 菊江历史网

道教 菊江历史网

道教简介

道教

道教(英语:Taoism),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

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

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

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专称。

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徒受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利用,使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纲常名教观念相结合;在有些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

而在民间则继续流传通俗形式的道教,从中还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在有些农民和平民的斗争中,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旗帜与纽带。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一定的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是奉老子为道德天尊,不过早期的道士是不认为道德天尊是老子,像高道陶弘景就认为太清是太极金阀帝君姓李,但非太上老君,老子只是排行第四。

到了唐武宗才尊封老子,为了讨好唐皇室,说道德天尊是李耳。

如果严格来讲玉清是另外一尊神而并非太上老君详情真灵为业图。

后来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历史

道教从东汉中叶开始形成。

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正式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最初形成的教团组织,主要有沛人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流传于西南巴蜀地区;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遍布中原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民众。

从其教义和方术来看,属于民间原始宗教团体。

这两个道团在汉末魏晋时期常组织发动下层民众起义造反,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利益,因而受到官方的镇压和限制。

魏晋以后,道教开始向体制化的官方正统宗教发展。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对战国秦汉以来社会上流行的神仙信仰和各种方术加以系统的总结,从理论上阐述了修道成仙的可能性,提出以服食金丹大药为主,兼行其他方术的修仙途径。

他还猛烈抨击早期民间道教的活动,提出以道为内,以儒为外,使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的教义,从而为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从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由门阀士族道教徒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代表人物有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

道教的经典、教义、教规和教派组织得到改造和充实发展,以重视经典科教和神仙方术为主要宗旨的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楼观道等新兴道派相继出现,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

新兴道派得到官方统治者的承认,为后来儒、释、道三教鼎立并盛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隋唐北宋时期,官方道教兴盛发达。

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自开国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

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

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管理,有名的道士受到朝廷礼遇厚赏。

又下令两京及全国各地大建宫观,供奉老君,并屡次托称老君降临,传授祥瑞之物。

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赵玄朗为王室始祖,屡次加封玉皇大帝尊号,建立宫观供奉。

由于唐宋统治者的尊崇扶持,道教在当时极为兴盛。

唐代和北宋还由官方主持多次编修《道藏》,研究道经和教义、科仪的学者纷纷涌现,对道教学术文化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晚唐北宋以后,道教教义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

主要表现在兼融儒释道三教思想,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钟吕金丹派开始在道教中兴起。

五代宋初华山道士陈抟、北宋道士张伯端,吸取儒家《易》学和佛教禅宗理论,使之与道家思想和早期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结合,论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

到了南宋金元对峙时期,道教内部发生重大变革,新兴道派纷纷涌现。

在北方有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南方有金丹派南宗、清微派、神霄派、净明道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等旧道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新的变化。

这些道派在教义上的共同特点是倡导三教合一,鼓吹儒释道教同源一致。

三教所共同探讨的心性问题成为这一时期道教哲学的中心课题。

儒家理学的天道观和伦理道德、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修持方法,都被道教吸收融合。

全真道和金丹派南宗都是专主内丹修炼,倡导性命双修的教团,并在修炼次第上形成了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两派。

南方其他符箓道派也受内丹术影响,融合内丹与符箓道法,倡导“内丹外用”,“内道外法”,以内丹修炼作为施行符箓咒术之本。

道教符箓道法也更加完备成熟。

元朝统一之后,南北各道派重新组合,形成以内丹为主的全真道和符箓为主的正一道两大派系,流传至今。

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道教教义、教制总的说来虽无大发展,但道教思想却进一步通俗化,流传于广大社会。

被道士们加以通俗解释的内丹术,传向社会各界,在儒士中影响尤深。

一批道教劝善书,如《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经官僚文士的倡导,作为一种宣传封建伦理的通俗读物,广泛流传于民间。

各种大大小小的道教神庙,受到官绅士民的普遍崇拜。

扶乩降仙、斋醮超度之风,在社会上盛行。

道教的神仙信仰、金丹修炼说,渗透于这一时代的大量文学作品中。

这一时期纷纷出现的大批下层民间秘密宗教结社,亦多吸收道教思想。

其中有些教门,如罗教、黄天道、红阳教等,其教义、方术和组织制度,都深受道教影响。

至清末民国时期,道教虽已非常衰微,但作为一种传统宗教信仰,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仍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

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

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

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

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内容,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早期道教的经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词的是张鲁撰《老子想尔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

”接着便是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值得注意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道教早期没有佛教的木鱼、圆磬与钟等法器,后来在隋唐时引入道教乐器中.佛教也没有疏文,抽签后来从道教引入.道教早期只有杀鬼,禁鬼的法术没有有炼度鬼的法术,是受到佛教超度的法事才在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才有各种炼度鬼魂的科仪,基本两教都有互相模仿。

但是道教一直模仿儒佛二教的经典教义和法事。

近现代的道教

清代开始,统治者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

道教走向了衰落。

清朝由于很多汉族士人拥有反清思想,都皈依了全真教龙门派,于是全真教出现了“龙门”中兴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

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

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有5万余人,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有5千多处。

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注:由于道教派别众多,不是都有出家制度,所以道教的确切信仰人数是难以计数的。

)

中国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中国台湾,日据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中国台湾道佛不分的情况。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中国台湾,1969年过世后,迁台江西省国大代表推张恩溥堂侄张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现居中国台湾嗣汉天师府。

另有民国60年初中国台湾政府所颁布道教太一宗黄史宗师在台传教一直至今,与正一并列两大宗派。

教派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祖师张道陵)、全真南宗(祖师张伯端)、全真北宗(祖师王重阳)、真大宗(祖师张清志)、太一宗(祖师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与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

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等五派。

近现代道教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

而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

道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闾山派、六壬等。

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

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源于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

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崳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胡金时创立,胡元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胡金时由卫州〔即今河南淇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唐、宋时成为当时道教的主要派别,传道范围也从南方延伸到了北方。

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

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与“太一道”三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三个宗派之下。

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

另外据教内所传典籍,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教派。

道教在中国现今宗派为全真宗为主流。

而正一宗在中国大陆只是支脉,其发源地为江西龙虎山。

在中国台湾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

所代表道教宗派为道教太一宗,门派奉太上老君为祖师。

而正一宗奉祀祖师为张道陵天师,以上为中国台湾两大道教宗派。

教理和教义

道教天师道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

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

在中国台湾,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为道教太一宗,门派奉太上老君为祖师并与正一宗并列为道教两大门派。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 等等。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

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

道家修炼仙道。

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

“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

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

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

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

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

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

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

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

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五戒 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 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

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

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信仰与方术

道教以信奉道而得名,其教义思想和神仙方术皆发源于此。

道原本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念。

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作为天地万物产生的神秘本原,也是超越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则。

东汉时开始形成的道教继承了道家的思想,并且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把它神化为具有无限威力的宗教崇拜偶像。

道教认为:“大道”不仅在先天浑沌之时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且还在后世,不断变化其身形名号,降临人世,辅佐帝王,救助危难传经布道,教化民众。

太上老君(即老子本人)便是大道降世传教时的化身。

最早的道团五斗米道,便奉大道为最高神,以太上老君为教祖。

东晋南北朝以后,道教崇拜的神有所变化,形成了以三清尊神为首的多神崇拜体系。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化生宇宙、总统天地,传经说教的最高神灵。

三清之下有四御、五方帝君、三十二天帝、日月星辰之神、五岳四海河渎之神,以及阴曹地府之神等等,也都是道教尊奉的尊神。

这些大神又各自统辖众多天曹官吏、神兵神将和供其役使的青童御女、御夫仪仗等等。

这个等级有序的庞大神灵系统,实即封建社会以皇帝为首的官僚等级制度在上天的投影。

神仙是道教信奉的另一类神灵。

与上述天地自然之神不同,神仙主要指经过修炼而得道的神人、真人。

他们居住天宫琼楼、仙山洞府或海岛神洲,有各种神奇本领,能隐身遁形,造物变化,来去自由。

道书仙传中记载的神仙极多,有传说的古代仙真,有历代帝王将相、杰出的文化人物,也有道教史上的道师术士,如张天师、吕洞宾、张三丰等等。

道教供奉一些民间崇拜的俗神,如门神、灶神、财神、三官、土地、城隍、妈祖、东岳大帝等等。

神仙和俗神崇拜使道教对下层民众更有吸引力,成为他们日常生产娱乐活动和生活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道教相信人类通过修炼养生能够战胜疾病死亡,得道成仙。

因此而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宗教修持理论和方术。

这些方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源于古代神仙家的服食术,包括服用采集的天然动植物药和人工炼制的金丹大药(外丹)。

目的在于借助药物力量强固自身,延年祛病,长生不死。

第二类是源于古代养生家的炼养方术,包括思神守一、吐纳胎息、房中固精、屈伸导引、辟谷食气及咽液、叩齿、按摩、梳洗等各种卫生保健方法。

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精神、形体的锻炼调养,达到强身健体,安定精神,延年益寿。

这两种外服丹药,内炼形神的方术融合发展,又形成了道教后期的内丹术。

第三类方术是源于古代巫师术士的法术,如画符念咒、斋醮祈祷、跪拜首过等等。

目的在于召神驱鬼,辟除妖邪侵害,祛病消灾。

这类方术较多迷信成分,但在医巫不分的古代,也被认为有治病卫生的功效。

此外还有许多道教杂术,如卜筮相面、算命求签、观星望气、堪舆风角之术,以及变化分形、造雾吐火、呼风唤雨、隐遁、雷法等等。

这类魔术表演虽然也为江湖道士所常用,但与长生成仙已无关系。

道教徒修炼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最早称作庐或静室,南北朝时称作道馆,隋唐以后称作宫观或庵堂。

历代宫观形式和规模不尽相同,但大多为宫殿式,一般有三清、玉皇、吕祖、灵官等殿堂。

唐宋以后,道教宫观遍布各地城乡山林。

道教日常宗教活动有诵经礼忏功课、节日的祭神祝祷,以及为信徒作道场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等。

道教内部拜师、授经、传度法箓、日常生活起居、出外云游、修炼打坐等等,皆有复杂的科仪戒律。

道教诸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

另外部分道教流派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和龙王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

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

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各地民间信仰的任何神仙与崇拜的历史名人,如妈祖、关帝、双忠等,也可以吸收佛教神祇,如摩利支天、哪吒等。

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

所有的神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但大型宫观必供奉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宗教或有莫大联系。

如闻一多先生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个巫教。

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形式上尽可截然不同。

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教。

’(《闻一多全集》,第143页)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

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经籍

道教初创时,经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

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道经凡670卷,符箓500余卷,共约1200卷。

此后,为了阐发教义、与佛教相抗衡,造经日多。

《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皆于晋代陆续出现。

据考证,上清、灵宝等均系经之总称,各统经数种或数十种,“后人据先出道经,敷演增修,仍题以原名,卷帙遂因而增多。

又据所统经文,修撰斋仪,仍编入此经,种数亦因以孳乳”。

隋朝道书增至377部,1216卷。

唐开元时,玄宗发使搜访,道经数目又增至3744卷(或称5700卷),并列入道藏,以后历代皆有纂修。

至明英宗、神宗时,《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所收之道经已增至512函,总计5485卷。

道教经书的内容十分庞杂。

但在东晋葛洪时,道书仅分为经、记、符、图,其中间有涉及服食、炼养、符图、算律的。

南朝宋明帝时,陆修静上《三洞经书目录》,始并入方药类。

北周武帝时《玄都经目》增入诸子论。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更分道书为二十五类,即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

《正统道藏》的分类方法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内容较《通志》的记载,又有所增加。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编纂《道藏辑要》,收入道书200余种,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二十八集,共200余册。

内容有道教的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等,其中还包括部分明代正续道藏以后的晚出道书。

道教经籍,卷帙山积。

一般道士鲜有能触及全藏者。

从道教初创时起,仅《道德经》为道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

张鲁在汉中,还设置祭酒之官,专为入道者讲《道德经》。

隋代“受道之法”就增演为“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

据后来有关宫观生活的记载,全真道士一般只诵《道德经》、《玉皇经》、《清静经》等,而正一道道士大都习诵师授传承的斋醮经忏。

道教音乐

明代道士冷谦是著名琴家,对音乐做出巨大贡献。

清代道士张孔山开创的琴派“川派”,对琴艺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名曲《大流水》(亦称《七十二滚拂流水》、《流水》)。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道教音乐。

近代道士华彦钧(俗称“盲人阿炳”)对中国二胡艺术做出巨大贡献。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乐不仅与道教历史同样久远而且秘而不传,其旋律为古雅风格,为宗教与艺术的互相结合。

道乐常见于庙宇日常早晚课诵经唱赞,各种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会等宗教活动,或者信徒在各种丧葬、祭拜及日常礼神仪式上播放以求慰藉,也为道士、法师必备科仪经乐,亦常于庙宇、素食店、茶艺馆、宗教艺品店日常播放,修道士平时也常用于静坐冥想、修练气功丹道、提升心灵境界。

自50年代开始,即有业余音乐家在收集、整理、研究道教音乐,各学术刊物的专论及学术专著开始陆续出现“道教音乐”;后来有专业音乐家将“道教音乐”搬上了舞台,并至东亚国家巡回演出。

道教音乐的艺术表演活动于是慢慢被社会认同接受,而部分道教宫观有从事这种演示活动的组织“道乐团”。

1988年8月22日,北京白云观正式成立了“白云观道教音乐团”,并首次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集合性演出。

之后大陆各地道教协会等亦相继成立了道乐团,其中苏州玄妙观、北京白云观等宫观的道乐团还多次应邀到英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作专场道教音乐演出。

1996年,由中国香港蓬瀛仙馆主办的中国香港道乐团正式成立,中国香港道乐团也是历届道教音乐汇演的组织策划者之一。

“首届道教音乐汇演”于2001年11月在中国香港演出,由中国香港蓬瀛仙馆、中国香港道乐团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联合主办。

道教音乐汇演主要是唱诵平时在宫观裏诵经说法的经韵,配合走五方、行八卦、转太极等身伐动作;亦有地方特色的道曲;其中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表演的“武当仙乐神功”是创意性的节目,该节目将武当山道教音乐与武当山拳、剑及功夫结合于一体,道乐中穿插武功,武功伴随着道乐,以道乐再搭配中国功夫方式动静结合;也有演奏道长阿炳的著名作品《二泉映月》,汇演还有表演分别具有江南、东北及中国香港地方特色的道曲,令观众们可感受到道教音乐的可体验不同风格且丰富之道曲;汇演中特色节目还由东道主成都青羊宫道乐团表演,该团的表演特点是在乐队中使用了编钟、古琴等古乐器,使用古老的乐器传达历史悠久的道教音乐。

第二届道教音乐汇演在2002年6月在台北演出。

第三届道教音乐汇演于2003年3月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香港蓬瀛仙馆联合主办。

第四届道教音乐汇演于2004年3月7日在新加坡嘉龙剧院举行。

第五届道教音乐汇演2005年5月于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该汇演创下参演团体和表演人数历届最多的纪录。

第六届道教音乐汇演于2006年8月26日在成都艺术中心娇子音乐厅举行。

大陆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国台湾中华道教总会于2005年7月底8月在中国台湾以“蓬莱仙韵颂太平”作为主题举行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

道教宫观与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

道教的宗教建筑泛称为宫观,是比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过唐。

考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它们是适应道教组织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现在一般都认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筑主要是靖(静、静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庐,治中亦可称为馆。

所谓靖或静,系奉道之家所设立的静室,意在与家中其他之处隔离。

“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

其外别绝,不连他屋。

其中清虚,不杂余物。

开闭门户,不妄触突。

洒握精肃,常若神居。

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

”可见,它最初出现就是为区分圣与凡,道士与一般居民,奉道与俗事的界限而立。

总之,宫观是道教理念的体现,是道教特质的象征。

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使人一望便可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场所,与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别。

可以分为两种: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道教节日

三元节是道教的大庆日子。

三元节,就是“三官大帝”的诞辰,并以天官生日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要举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为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为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请神明为运势不好的人消灾解难。

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

以夏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中国台湾以春节为道教节。

新加坡等地以夏历二月十五(道祖诞生日)为道教节。

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

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

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

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

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

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

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统。

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

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

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天皇”在中国道教中,是表示北极星的神祇。

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

唐朝时期的日本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

道教在世界的影响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西方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

据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并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证实。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

日本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其古代文明起步较晚,但由于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文化的影响,发展速度很快。

在古代中日交往和文化交流中,道教亦曾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道教是否传入日本,日本学术界亦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一种是认为日本古代政府拒绝道教的传人,淡海三船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及《古事类苑》和《群书类聚》中都有明记。

另一种意见认为,“道教作为宗教,其教典、道士、道观等成体系的组织形态,并没有传来日本,关于这一点,目前确实无史料可证。

但是道教作为思想给日本以影响,可以说已是难以否定的事实”。

道教在日本的传播,根本没有带有建立道观和道士布教等形式的教团道教传到日本来。

但是,早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道家思想借由汉字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传播到了日本。

到公元5世纪前后的应神天皇、仁德年间,又有大量渡来人来自以半岛为中心的那些地区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他们带来大陆文化。

在奈良、平安朝时代,日本用类似民间习俗的‘托盘’,从来自朝鲜半岛或中国大陆的归化人以及随遣隋使、遣唐使去中国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带回来的道德经典中,接受了汉字成语或知识,部分地接受了唐宋时期盛行的道教信仰,形成了一种道教形态,而江户时代的道教形态与此不同,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接受的是禅宗僧侣们带来的、明代盛行的‘善书’等民众道教。

这些‘善书’类是从日本人群众性的国民道德意识之‘托盘’较多的地方开始接受的,其中也有幕府和大名的支持。

由于印刷术的发达,这些‘善书’不断出版发行,一般民众也容易看到。

因此,对日本一般社会的影响也与以往不同。

而早在大约在七世纪,道教神仙长生思想和方术即已传往日本。

日本留学生曾在中国学习道教方技,并把道教经典带回日本。

从平安时代起,道教守庚申的信仰在日本颇为流行。

卑弥呼信仰的鬼道与日本神道一部分来源是道教。

而《古事记》、《日本书纪》亦有记载的古代道教思想,日本最早史书中主要阐述这两种所提到的“常世”、“观”和“天皇”几个术语。

“常世”的解释是“神仙的秘区”,产生于日本,为神仙乡的意思。

飞鸟时代的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

日本的修验道入山修行前念的真言(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与抱朴子中内篇第四登涉篇的(临兵斗者皆陈列前行)几乎一样。

琉球人的文化受中国和日本本土的影响较大。

从宗教上看,琉球人中既有信奉佛教和琉球神道的,也有不少道教的信徒。

不少道教神祇如妈祖、关公等在琉球都有不少信众,并被琉球神道吸收。

朝鲜

朝鲜道教于7世纪在朝鲜半岛出现。

在624年(唐朝武德七年)高句丽荣留王曾请奏唐高祖希望传授道教教义。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遗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

翌年,高句丽荣留王又遣人人唐学佛老之法。

但是此时期道教在朝鲜半岛尚未形成教团,王室为中心的人们主要把它视为保护国家的宗教,在民间老百姓把道教视同民间信仰结合起来,被融进民间信仰或其他宗教中而逐渐没落无所知,且人们并不认为民间信仰的道教是一种外来宗教。

道教从中国传入朝鲜以前,朝鲜就存在神仙思想、山岳信仰、灵星信仰、地方习俗性民间信仰、咒术、天文、占星术、谶纬预言术等,认为这些宗教文化形态与中国的道教具有同一性或类似性;朝鲜不存在像中国道教那样的完整的道教形态;不可把朝鲜文化中道教文化要素当作一种外来文化看待,强调要从主体性的立场上研究朝鲜文化中的道教性质。

但不管如何,已有史料可证明道教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

90年代以后,韩国开始出现了道教教团组织,并与中国道教协会建立了联系。

越南

最早期道教传入越南最早是在东晋末年,五斗米道孙恩在江南发动起义失败后,其妹夫卢循率部逃至交州。

而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赴水自尽。

吴朝以后,越南在五百年中,又先后建立过丁朝、前黎、李朝、陈朝、胡朝和后陈等朝代。

在此期间,中国和越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此时道教随着移民而传入。

丁朝先皇太平二年(中国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曾经给佛道二教的领袖颁授官阶品级,“道士邓玄光授崇真威仪”。

传称丁先皇在一次起兵时,还到今宁平省的“天尊洞”道观,礼拜神明。

后平定天下,遂改“天尊洞”为“安国祠”。

黎朝大行皇帝在兴统四年(中国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曾经“宣华山道士陈先生诣阙”。

陈先生当指陈抟。

但是根据中国的史书,陈抟似乎并未到过越南。

越南史书的记载至少说明,陈抟盛名遍传天下,黎朝大行皇帝欲召而不得。

李朝崇信三教,李太祖在位时,就兴建道教宫观太清宫,诏度道士。

太祖之子李太宗登基时,道士陈慧龙还为其造“天命”,得宠信,获赐御衣。

李神宗天彰宝嗣三年(中国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神宗曾经赴五岳观,“庆成金银三尊像”,据称这是越南史书上有关越南道观造三清神像的首次记载。

越南广泛流传对真武帝君的信仰。

真武帝君,即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受到宋、元、明等历代王朝的封诰。

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有许多奉祀真武大帝的宫观和神祠。

河内市区北部的西湖风景区就有真武观。

真武观,又称镇武观,也称龟圣祠。

16世纪以后,越南的南方逐渐北开发。

后黎阮氏政权充分利用了许多为逃避满清统治而到达的前明朝官员以及民众,奖励开垦养殖。

以后,不断有来自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华侨移居越南南方。

在胡志明市等西南部的华人聚居区与华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一些华人的会馆和道教宫观仍然在继续活动。

由广东广州来的华人修建的穗城会馆,创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以前。

会馆有正殿供奉天后圣母、龙母娘娘、金花娘娘,偏殿供关帝等。

由于穗城会馆供奉的主要是女神,所以被越南民众称为“女庙”。

由广东潮州来的华人修建的义安会馆,创建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以前。

会馆有正殿供奉关圣帝君,同时奉祀福德老爷、文昌帝君、财帛星君以及天后圣母等。

由于义安会馆供奉的主要是男神,所以被越南民众称为“男庙”。

道教亦影响当地原生宗教-母道教与高台教。

在西方的影响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西方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

据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并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证实。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

在印度的影响

根据泰米尔文密教经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其泰米尔名字为博迦尔(Bogar)与普里巴尼(Pulipani),他们于西元3世纪到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的医学与化学思想,在印度的化学史与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

(此段内容根据胡孚琛《道学通论》的黄心川序)

道教与其他宗教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闪米特诸教的天国。

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

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

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

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

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

部分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适合修炼而被誉为人间仙境,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

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道德经》)、长生不死。

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但讲“道通为一”),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7847.html

罢黜百家 菊江历史网

伊斯兰教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