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简介
吴祖光(1917–04–21~2003–04–09),中国剧作家。
祖籍江苏武进。
生于北京,卒于北京。
出身书香世家,深受文艺熏陶。
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曾长期观看富连成班的演出,结交演员朋友。
1935年入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同年开始在报刊发表小说、散文。
1937年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秘书,抗日战争时期随校内迁四川,讲授《中国戏剧史》等。
1937年,他以东北抗日义勇军事迹创作了第一部话剧《凤凰城》,从此走上戏剧创作道路。
1940年写成历史剧《正气歌》,热烈歌颂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借以抨击抗日阵营中的投降派。
该剧结构妥帖,人物真实,显露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在抗战后方、沦陷区上海演出时反响强烈。
1941年,吴祖光离开剧校到重庆,任中央青年剧社编导委员。
1942年完成他的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该剧赋予梨园弟子和豪门宠妾相恋的陈旧题材以新意。
通过男女主人公魏莲生和玉春追求“人应当把自己当人”的理想陨灭的悲剧,揭示出人世间真正的高贵与卑贱。
剧本不仅含有深刻的人生启迪意义的主题,而且在艺术上富有隽永的浪漫主义诗情,被誉为五四运动以来优秀剧作之一,演出引起热烈的反响,一度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此后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1942)、历史剧《林冲夜奔》(1943),以及写沦陷区北平一群青年学生命运故事的《少年游》(1944)。
1944年任重庆《新民晚报》副刊主编期间,撰写了大量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文章。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并与丁聪合办《清明》杂志。
这一时期创作了《捉鬼传》(1946)、《嫦娥奔月》(1947)两剧。
前者取钟馗传说,以嬉笑怒骂的笔触,嘲讽国民党统治下丑恶的社会世相;后者以后羿和嫦娥的神话故事,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的激愤。
后在国民党当局的威胁下,于1947年离沪去中国香港
,先后任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业公司编导。
1949年10月,吴祖光回到北京任中央电影局编导,先后导演了《红旗歌》等8部电影。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遣送北大荒。
1960年回北京任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剧团编剧。
这一时期除编写反映公安战线事迹的话剧《咫尺天涯》(1964)外,主要编写戏曲剧本。
作品有《武则天》、《三关宴》、《凤求凰》等,以京剧《三打陶三春》最具创造性,影响也最大。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笔。
1978年起任文化部艺术局艺术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创作了他最后一部话剧《闯江湖》。
剧本描写1949年以前戏曲艺人的悲惨生活和走向觉醒的历程。
悲剧中又带有喜剧色彩,两种因素互相烘托,使戏的进展丰富多姿,具有生活实感。
剧中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刻画得准确细致。
吴祖光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在抗日战争洪流里成长起来的剧作家。
一生共创作、改编各类剧本40余部。
他的剧作题材广阔,包括现代、历史和神话传说;作品情节引人入胜,结构新颖,冲突强烈;语言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自然流畅又蕴涵诗意。